來自藝術大學的藝術節,邀請你一起發聲練習

臺藝大自2019年開始推出「部落格專區」,在精采可期的表演藝術節目與系列工作坊之外,透過甄選的方式邀請在籍臺藝人擔任官網小編,加入藝術節討論的行列。他們來自不同的系所背景 ,有的還是在學學生,有的則剛步入藝術職場。

在課程與工作之餘,嘗試從藝術節的作品與邀請團隊中,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議題下手,並透過收集資料、 閱讀、採訪、討論等方式自學共學,最後以網誌的形式在線上發聲,一起構築這個對話性的實驗場域。

在他們所產出的字裡行間,可以看見不同藝術領域的反省與探討,或是對臺灣藝術生態懷抱的期待與焦慮。期望藉由他們的筆墨,作為開啟對話的引子,並嘗試打造一個由臺藝人作為主動參與書寫、評論報導、相互交流的中介,引領觀眾用不同的視角認識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橫向延展藝術事件的討論與話題。




2020部落格BLOG

《國樂萬花筒》觀演心得:以國樂之名 遙展未來

如同此次表演名稱,「國樂萬花筒」獻給鮮少接觸國樂的長輩與孩童,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引領他們進入國樂繽紛的國度裡,兩位主持人循序漸進地將國樂的器樂、樂理、特色等國樂知識映入觀眾腦中,每場曲目之間穿插著生動的介紹及有獎徵答,使得過程充滿兒趣和親切,享受音樂同時,重溫學習之樂。

more

《國樂萬花筒》人物專訪:窺見古典美 凝聽現代樂II

現代國樂團有著濃烈的東方文化特色,在觀賞國樂萬花筒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音樂家對這塊土地濃厚的情感。許多亞洲國家也開始思考如何將中國音樂樂器的展現方式,融入具有當地特色的音樂風格,使得各地國樂組成元素更加豐富,也添加不少文化色彩。

more

《國樂萬花筒》人物專訪:窺見古典美,凝聽現代樂I

疫情緣故,此次國樂團演奏會無法與韓國姊妹校同台競技、交流演出,雖沒有了異國文化與藝術擦出的火花,卻能夠聽見臺灣本土音樂中融合多種民族的文化元素,多樣性與獨特性帶來新的音樂饗宴,為傳統音樂文化增添些許迷人色彩,在每段動人的演奏曲目編排上,更是將國樂的精髓深入淺出完美呈現,即使沒接觸過國樂,也能從這個萬花筒中,窺得七分美感、三分明瞭。

more

《藝韻薪傳》觀演心得:以管絃樂啟奏生活樂章

2020年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藝韻薪傳》由三首曲目組成,打破傳統交響樂的框架,結合新理念描繪日常之事,有衝擊、有情感,也有傳遞快樂的精神,以不同面向詮釋生活,尤其是在疫情爆發時期,音樂帶來正向的念想更是不容小覷。此次邀請到本校音樂系校友現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擔任總指揮,由專業的歌者所演繹,帶來精彩絕倫的表演。

more

《搖擺.D》觀演心得:關於人的不同面向

如《搖擺.D》的總監姚淑芬老師所說,"D" 可以被定義為 (can be defined as) 注意力分散症 (distraction disorder)、白日 (day)、黎明 (dawn) 、門與跳舞 (door and dance),而這幾個單字也緊扣著這四個舞碼——它們分別簡明扼要地闡釋每個舞碼各自傳達的意涵,《一些事情的切片,與人相關》涵蓋了日出與日落的意象,《大觀路一段59號》的隨機性帶出了潛意識中某種不斷重複再生的經驗、好似一種「症狀」,《既事、既視、既逝》以「穿」與「越」的概念進行延伸、「門」正是作為一個進出行為的形象化,《_現實之外》則以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色色調,呈現既貼近現實、卻也遠離現實的「真實存在」。看似隨機拼湊的四個舞作,在同樣以 "d" 開頭的單字之間,找到了彼此之間的聯集。

more

《國樂萬花筒》工作坊:嗩吶大師班

《國樂萬花筒》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以下簡稱臺藝大)國樂團與嗩吶演奏家林子由老師一同演出,為此設一工作坊,請林子由老師擔任講座,透過幾位學生上臺實際演奏後,由老師親自指導與示範,對於正在學習嗩吶的學生能夠更具體瞭解其演奏技巧與演奏要點。

more

《藝韻薪傳》工作坊:指揮大師班

《藝韻薪傳》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以下簡稱臺藝大)音樂系管弦樂團及合唱團一同演出,為此設一工作坊,邀請簡文彬老師擔任講座,經由幾位學生實際指揮管弦樂團後,由簡老師親自指導與示範,對於正在學習指揮的學生能夠更具體瞭解其技巧與要點,在學習路上能有更紮實的基本功與適當的心態調整。

more

《搖擺.D》田孝慈工作坊:他人即地獄I

2020年的臺藝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除了邀請四位臺灣本土的編舞家和臺藝大舞蹈系學生共同創作、演出《搖擺.D》之外,也邀請了編舞者之一、同時為臺藝大舞蹈系畢業的田孝慈老師,來開設舞蹈工作坊。不同於以往的是,今年的舞蹈工作坊向非校內人士開放,也因此雲集了許多不同科系背景的人前來參加。

more

《搖擺.D》田孝慈工作坊:他人即地獄II

2020年的臺藝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除了邀請四位臺灣本土的編舞家和臺藝大舞蹈系學生共同創作、演出《搖擺.D》之外,也邀請了編舞者之一、同時為臺藝大舞蹈系畢業的田孝慈老師,來開設舞蹈工作坊。不同於以往的是,今年的舞蹈工作坊向非校內人士開放,也因此雲集了許多不同科系背景的人前來參加。

more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工作坊:戲曲身體的當代運用與實作

成立於2007年的臺灣本土劇團栢優座,在座首許栢昂及仲首王辰驊的帶領下,至今邁入了第十四個年頭。栢優座今年首次來到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除了帶來栢優座的第二十部作品《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也開設工作坊,分享傳統戲曲的知識與運用。對於身為臺藝大戲劇系校友的許栢昂及王辰驊而言,回到母校臺藝大表演,或許有種如《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中「近鄉情更怯」的感受。

more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人物專訪II:戲劇的當下與未來

2019年,臺灣本土劇團栢優座的最新作品《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在新點子實驗劇場首次登上了舞台。
2020年,栢優座將《大年初一》再一次帶到了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身為編導、同時飾演三子及趙雲的許栢昂在訪談中提到,自己原本打算將《大年初一》塵封起來。然而,經歷生活中的洗禮後,他期盼能重新以一個旁觀的角度審視這部作品。

more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人物專訪I:何謂創作?

2019年,臺灣本土劇團栢優座的最新作品《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在新點子實驗劇場首次登上了舞台1。
2020年,栢優座將《大年初一》再一次帶到了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身為編導、同時飾演三子及趙雲的許栢昂在訪談中提到,自己原本打算將《大年初一》塵封起來。然而,經歷生活中的洗禮後,他期盼能重新以一個旁觀的角度審視這部作品。

more

《搖擺.D》人物專訪-田孝慈:身體先於語言

不同於楊桂娟老師在舞作《既事、既視、既逝》中擔任一個亦師亦友的角色,引導舞者們省思自身與敞開內心,同時陪伴他們面對自身的難題,身為畢業於臺藝大舞蹈系的校友田孝慈老師,在處理編舞及與學生舞者共事的模式上,發展出一套截然不同的觀點。

more

《搖擺.D》人物專訪-楊桂娟:從創作,看見人與人之間的可能性

本次藝術家之一楊桂娟老師,二十七年前於板橋設立組合語言舞團,並從此開始三十餘年的舞蹈創作生涯,以書法、人文美學為基底發表一系列的舞蹈創作作品。獨特的編舞手法於今年大觀舞集所帶來的【搖擺‧D】中,同樣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讓我們一同來看看,編舞者之一楊桂娟老師(以下簡稱楊老師),如何從舞蹈創作教育者的工作立場,利用創作的過程,發掘人與人之間的可能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