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落格BLOG
《時光冉冉》絮叨叨人物專訪II ―蔡佾玲:當代劇場中的感知能力
時 間|2021年11月01日(一)14:30-15:30
受訪者|蔡佾玲(《時光冉冉》絮叨叨表演者)
指 導|陳慧珊(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 表演藝術評論總監)
撰 文|陳劭瑜(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時光冉冉》絮叨叨延續前身《島嶼時光》、《時光冉冉》的跨域特質,穿梭於異質藝術時空的第三部曲,由臺藝大校長陳志誠導演親自操刀策劃,召集當代劇場表演藝術界的翹楚,整合各系所、各領域的藝術菁英,從視覺概念、肢體、音樂、舞臺設計、劇場燈光、服裝及新媒體科技影像的植入,以無形的文本架構、強烈的視覺概念、簡練又具意象的肢體重新解構藝術時空裡各領域的混沌與迷失,讓觀者沉浸在時間裡,實現冉冉史詩神話,建構出新的表演形式淬鍊成劇場活化石。
“《時光冉冉》絮叨叨裡的時間之母”
本次以「時間之母」的概念來做發想,將局部、細微的表現張力藉以上古女神太陽之母――「羲和」,突顯角色的畫面。在第六幕的演出中以極長的白布緩步的移動,在聲符與移動中承接住劇場裡的「時間性」,在男中音丁一憲老師的演唱呼應下,時而拉扯時而對應,展現冉冉神話裡的空間對話。
“ 劇場與生活,都需要「感知」能力”
蔡佾玲始終是位身體力行的劇場實踐者,無論是寫實表演、劇場性演出,都是不可多得的全方位演員,留學期間老師期待能在研究所整合所有的能力,訪談中也提到當時她遇見一位教印度吟唱的老師,那位老師原本想要當演員,但後來背部卻受了傷,不過這位老師並沒有放棄人生,在因緣際會下遇見一位按摩師,要求在按摩的過程中要發出聲音,從此老師開始尋找身體與聲音的關係發展,這也讓佾玲老師收穫很深,開始不斷的尋找與發展屬於自己的方向。
一個角色的形塑,她也坦言與不同的藝術工作者工作,都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與適應,一直非常用功的蔡佾玲老師在成為能夠獨挑大梁的表演者之前也花大量時間在與導演編排之前和自己做功課。她透過了解作品的前身、了解導演的想法等,找到能幫助自己進入狀態的方法,因此當您進入劇場看見「羲和」這個角色時,透過層層建構的畫面,這背後是透過如此縝密的工作細節逐漸被雕塑出來的。
彩排畫面 ( 攝影 / 劉人豪 圖片來源 / 藝文中心 )
“ 表演彷彿如生活與社會的縮影,在這樣的氛圍之中要抱持什麼樣的心態,才能在劇場裡游刃有餘?”
蔡佾玲老師認為作為一個有機體,擁有「感覺」能力最為重要,在藝術裡無論是創者、演者、觀眾,都必須去練習「放下」一些理性的思考,「感知」與「接受」空間裡所有元素共振、共感,表演方法百百種,劇場裡演出或許不見得最新,但是最有創意的人總是能令人留下印象,她也期待透過「羲和」這個角色,帶給觀眾一個不同的蔡佾玲。
《時光冉冉》絮叨叨集結臺藝大各藝術領域人才中的菁英,以及校長陳志誠導演親自編導,從燈光、視覺、多媒體、肢體等發展畫面說故事,期望觀眾透過不同的感官,在這個空間裡一同感受,在這樣瑣碎、共振、廣大的作品,有很多藏在裡面的細節值得大家去發現、發掘的,邀請大家一起進劇場看演出。
彩排畫面( 攝影 / 劉人豪 圖片提供 / 藝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