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部落格BLOG

2022.12.21

《繽紛~七彩之和》人物專訪 — 傳承與接棒之中,體現國樂的時代美學

時      間|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18:30-20:00

受  訪 者|陳俊憲老師、張揚、黃宇謙

指      導|陳慧珊(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 表演藝術評論總監)

編      輯|沈佳燕

撰      文|吳若葳(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在職碩士班二年級)
 


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所帶來「繽紛~七彩之和」為今年2022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的亮點之一,呈現多首精彩、多元的國樂曲目。本演出以「繽紛」為主題,除了呼應大合奏曲《七彩之和》外,更象徵著國樂系老師及學生們的多元性。今年更特別安排由在校生與校友的創作曲目及邀請四位新秀,不僅呈現國樂的豐富性,更展現出臺藝大國樂系的師生同心,致力於國樂的傳承與接棒。

 

在不同的人生旅程,皆需要面對有各種不同的「選擇」,而身為國樂系上的佼佼者,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呢?

本次別邀請從臺藝大新秀選拔賽脫穎而出的同學—張揚與黃宇謙,共同擔任著名的笙協奏曲《延平郡王》的指揮及獨奏之角色,透過兩位優秀音樂家分享他們從過往的學習、比賽前的準備至演出的籌備之心路歷程,了解他們如何擁有今日的成就。

本次新秀指揮之一,張揚,在高中時期非就讀音樂班,但對於國樂有極度的熱忱不曾削減,更曾擔任校內國樂社的指揮,代表學校參與教育部學生音樂比賽。高三那年,學業優良的他錄取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然而,他對於國樂仍抱有一絲憧憬,並以指揮為目標,因此決然地放棄臺大中文系的名額,選擇來臺藝大國樂系就讀。在國樂系專門課程所提供的專業訓練外,張揚相當感謝大學期間的鋼琴老師,在得知他的志向後,便長期給予機會練習彈總譜,造就他在指揮方面的扎實功底。從中便可以看出張揚對於國樂及指揮的喜愛,以及他那持之以恆的毅力。透過學校的課程、老師的個別化訓練以及自己的堅持不懈,三管齊下的催化中,使他在此次新秀選拔中脫穎而出,在自己的目標道路上,達成一項里程碑,並且持續向前邁進。


黃宇謙為本次新秀協奏者之一,則有著不同的規劃方式。在覺察到跨界、跨領域等斜槓趨勢,在大一入學之際,便主動的雙主修戲劇系的課程。透過不同系所專業課程的陶冶、與不同領域的學生們合作,從中拓展思維及跨域能力,更提升對於曲目詮釋的成熟度,從曲目起承轉合、鋪陳到音樂的情感投入等,使他在演奏時更能帶給聽眾不一樣的感受。

臺藝大國樂系長期為眾多國樂學習者心中的第一志願,它不僅有中西並重之專業課程,國樂系的老師們亦相當用心,每年規劃數場大小型展演、比賽、新秀選拔等,提供學生擁有更多舞台得以展現自我。藉由演出或比賽前不斷地練習及實務經驗,提升學生們琴藝與實地展演之能力外,透過學科及術科雙管齊下之精進與訓練,培育出許多演奏家、作曲家與音樂學者。於臺藝大任教多年的知名指揮家陳俊憲老師,觀察到近年來出類拔萃的學生們都有著許多的共通點,他們大多數於高中階段或升上大學前,便開始做準備,提早規劃往後的目標。同時,他們也會隨著自己的成長,不斷地為自己設定目標,並且付之行動去,實踐自己的理想。

在快速變化的大環境下,其實更強調跳脫單一專長與技能的限制,應該聚焦於提升自已的跨域力與學習力,以及隨時掌握當前社會的脈動,才能保持自我競爭力面對未來不斷的挑戰。筆者認為臺藝大的學生們,能時刻地在這間藝術殿堂與不同藝術領域的師生們切磋、合作及交流,著實相當地幸福。此外,從兩位新秀的分享,體現出不同領域在相互交流的歷程下,對於任何學習面向或任何專業領域的學生,皆具有相輔相成之作用。

身處社會快速變遷的時代,藝術家們如何為自己找尋表演的機會?

任何一種表演藝術,舉凡舞蹈、戲劇、戲曲等皆須要建立在觀眾的有無,才得以成立。如同俊憲老師所分享,任何從事表演藝術的人,不論是舞蹈、戲劇、戲曲等,皆需藉由演出或比賽的歷練才能了解自己的成長及不足之處;舞台,作為表演藝術的實踐,而國樂亦為其中之一。從個別的練習至合奏的排練,皆須訴諸於舞台或比賽來呈現最終的成果。

大學時期張揚主修笛子,在菁英群聚的臺藝大,比賽總是給他無形的壓力,他認為在心態上他較容易對比賽產生抗拒,認為比賽總是給他無形的壓力。因此,張揚大多數時候選擇以報名參加大師班吸取養分,而非參與比賽。但也理解比賽雖會帶來壓力,也具有一定的資源幫助。在今年的新秀選拔項目包含指揮甄選,最終能與國樂系所編制的大團合作,於種種誘因下,促使他勇敢參與本次的新秀甄選。身為音樂人的他,想法與俊憲老師不謀而合,老師認為如果沒有舞台,就無法被看見,往後的表演機會相對寥寥無幾,即便他在臺藝大從大學至研究所就讀逾五年,也鮮少有機會能與樂團共事。因此,相當感謝老師們創造契機,給與新生代有所展現的平台,得以實踐他們對音樂的理想。

相較於張揚的謹慎,對比賽企圖心較強的宇謙而言,比賽即是機會。凡是可以爭取的機會,不論需要投注多少時間、不論其結果、成績如何,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享受在台上演奏的當下,以及獲取被看見的可能性。透過比賽前的準備,皆能給予自己突破與進步的空間,每每克服不足之處,緊張的情緒便會隨之遞減。身處教育單位,每年所面對的學生程度皆有所不同,俊憲老師與其他老師們依著學生的狀態進行調整,為他們進行培訓,與陪伴他們一起成長,協助他們將最好的一面呈現於舞台上,並且規劃各種展演與比賽,讓學生們擁有更多場域來展現自己。

對於俊憲老師及兩位新秀的言談相當有共鳴,舞台不僅是對表演藝術的實踐,更是讓藝術家被看見。即便技藝超群,若是沒有上台演出的機會,便會降低被外界看到或發掘的可能性,而在藝術領域更是如此。如同張揚及宇謙,透過不斷地參與比賽,日以繼夜的練習,讓自己從同儕中脫穎而出,獲得這次上台演出的機會。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缺乏的不是機會,而是把握機會以及創造機會的能力。

(《繽紛~七彩之和》演出過程/圖片提供 藝文中心)

在精益求精的過程上,難免會遇到瓶頸,新秀們又是如何面對?

學習的道路上,可謂五味雜陳,充斥著酸甜苦辣:一方面,我們享受著成就感帶來的喜悅,而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先突破困境時的陣痛期。不論是在社會或學校,任何人在每一階段皆會面臨不同的課題與挑戰,張揚、宇謙也不例外。在練習的過程中,他們分別遇到了不同的瓶頸,從兩位新秀在國樂的學習中,也有其解套及突破的方式。

擔任一位指揮,張揚時常有著矛盾的情緒:「有時候作為指揮是一件孤獨的事,同時需要理性分析又需要與人交流」。雖然已有不少指揮的經驗的張揚,仍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學習,在「讀譜」與「詮釋」之間尋求平衡。「讀譜」為指揮的日常與的基本功課,但理論之後,該如何實踐詮釋,則是另一門學問。大多數音樂作品的詮釋皆是奠基於文本,透過指揮及樂團的演奏,將曲目傳達給予聽眾。身為一位指揮,如何引導樂團表現出心中理想的詮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過長時間思考及溝通的過程,才能進一步去達成最後的成效。

此外,他也思索著,西方音樂的發展中,存在著既定的演奏法或詮釋法,像是《如何正確演奏貝多芬的作品》之類的著作;反觀國樂發展至今約一百年左右,對於詮釋法之建立討論相對較少,並提問「國樂是不是能夠建立屬於自身的詮釋版本?面對過往的國樂作品,我們如何詮釋得以更貼近作曲家的原意?」或許,依現況來看,這也正是擔任指揮的過程中,饒富趣味的歷程。此次演出的協奏曲曲目,是由主奏者來選擇,指揮家僅能隨其所好。因此,面對曲子的勇氣是指揮家的必備能力之一,不論對於曲目風格的好惡、不管其難易度,皆需要挑戰它,把它做好,張揚自認這是他認為且不斷提醒自己指揮應保有的「健康心態」。

在大學前期,宇謙分享著他時常因比賽落榜而感到失落;然而生性樂天的他卻愈挫愈勇,時時提醒著自己莫忘初衷,從錯誤中快速地修正找回原動力,也自己創造了許多機會。不論是學校的段考、校外的演出等,他很早就將它們視為表演的舞台;透過這些「表演」的前置準備,逐步地累積自己的實力。時至今日,面對每一次登臺,儘管他依然有些緊張,但是他已經學會告訴自己:「保持平常心,享受舞台,把坐在台下的評審、老師及觀眾們當作是自己的粉絲或追隨者,並將每次的上臺當作是最後的展演,讓自己能盡情地於台上演奏,將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宇謙提及自己並非是一位有自信的人,但是在輔修戲劇學系的過程,從師生們的相處下,透過「他人觀看給予建議」從逆境的修正獲得鼓勵與支持,是幫助他信心所增強的一大助因,而這份能量也反饋於他在器樂的演奏。或許,處理同樣的事情,我們有時候需要多繞幾個彎,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經歷過,才能夠讓自己變得如此的獨特不同,每個人都有他的「成功的方程式」。
 

危機即是轉機,延續僅在一念之間

現代國樂發展至今,大約有一世紀的時間,漸漸地成為中華文化的音樂類型之一。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取捨,時常成為討論的焦點。每個時代皆屬於當時的美學與藝術現象,在不斷向前推進的時間中,我們只能不斷地嘗試與創新,至於其結果的好壞與否,俊憲老師認為,這類的問題並沒有絕對的解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為我們證明。

面對傳統與創新的變革危機,他們也嚴肅地意識到「倘若繼續恪守著過去的形式,恐怕會失去許多欣賞的人口」。因此,臺藝大中國音樂學系以舉辦作曲比賽,藉此發掘年輕人對於傳統音樂創意創新的思維展顯,提供作曲家更多展現的場域,為的就是期望從過程中,激發彼此思考—讓國樂有再出發的機會。舉例來說,本此演出的兩首新創作品《情寄呼庭》及《搖擺銅仔戲》,皆是承載著臺灣及傳統文化的元素,將之以現代的語彙來呈現。或許,現在而言這樣的形式並非所有人都能認同,但我們偕同一致的任務為—「破除大家對於國樂的既定印象,並呈現更多元的面向」,期盼讓走進來的聽眾都能有所感動。
 

(《繽紛~七彩之和》演出過程/圖片提供 藝文中心)



關於本次演出曲目的選,皆由國樂系所有老師共同討論定調。俊憲老師提及,身為教育者的首要任務,即是給予學生們機會,讓他們有更多的場域,能盡其所能的展現自我,亦或是發表自己的創作。因此,此次節目中加入系友盃作曲比賽的優勝曲目:《情寄呼庭》及《搖擺銅仔戲》,分別是由在校生張軒瑋及校友徐瑋廷所創作。不僅是鼓勵學生們勇於創作外,還展現出校友與在校生之間的聯繫與接棒,具有承先啟後之意涵。此外,《延平郡王》與《初心》由新秀選拔脫穎而出的四位學生兩兩一組,指揮新秀張揚與笙協奏者黃宇謙,以及另一組指揮新秀林建華與二胡協奏者蔡瑞璁共同合作,詮釋屬於新世代的韻味。演出序曲《壯遊》由著名打擊樂演奏家李慧老師所領導的擊樂團為《繽紛~七彩之和》開場,不僅展現李老師多年來致力於擊樂團的經營與創新外,更鼓勵臺藝大的學生們保有胸懷壯志的精神,勇於在音樂道路上創新與突破,富含著國樂系上下一心、交棒與傳承之意。臺藝大中國音樂學系希冀新生代與中生代的音樂家們齊心合作,不論現代國樂的定義將被定義為何,他們將持續地突破與創新,透過現代的音樂語彙,奏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美好。
 

(繽紛~七彩之和演出過程/圖片提供 藝文中心)

(《繽紛~七彩之和》採訪合照/圖片提供 藝文中心)

 

上一則 回上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