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落格BLOG

2023.12.22

對鏡,映射未來藝術工作者的路— 「鏡框裡的秘密—《天鵝湖》國際製作幕後面面觀」

時   間|2023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三 10:10

地   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教學研究大樓203教室

主   講|八百設計工作室 陳威遠 負責人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文中心 劉志強 藝術行政

編   輯|沈佳燕

撰   文|李芷葳(圖文傳播藝術學系二年級)
 


鏡框式舞臺(Proscenium-arch Stage)是指劇場內建有拱形結構,將觀眾區與表演區分割的一種盒形式封閉舞臺。身為觀眾的我們幾乎只坐在舞臺前的「第四面牆」欣賞演出,望向類似鏡框的臺口,鮮少有機會接觸鏡框內的事物。然而每一場精彩演出背後,總少不了前製與幕後工作人員隱藏在鏡框裡的努力。
 

(講座過程 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講座過程 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因疫情延宕的法國普雷祖卡現代芭蕾舞團《天鵝湖》,終於在今年突破難關、順利在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的舞臺演出。本次邀請到今年藝術節的國際聯繫窗口暨負責與舞團接洽演出的劉志強職員,以及帶領臺灣工作團隊在劇場協力製作演出的八百設計工作室的陳威遠負責人,一同解揭開「鏡框裡的秘密」—由前製行政、實際技術的溝通協作,以及其引進學生實務學習三大項度,分享籌備這場國際級製作的幕後故事,以及身為藝術工作者所需具備的能力。
 

國際交流密碼—相互了解與文化力

前製行政工作中有許多細節必須注意,志強老師強調其中蘊含整合資源、理解表演藝術製作相關法律和規則,以及危機處理的應變能力,才能在有限的預算中,追求最大效益。面對國際大型製作時,最重要的是,要透過不斷且仔細的溝通,去了解不同國家的屬性,明白彼此的差異,找到適合彼此的工作方法。

關於如何面對國際藝術工作者間不同的工作模式,威遠老師也透過舉例「全職表演者V.S全能表演者」,說明不同國家間「文化力」的差異。在臺灣多數表演者經常因為製作預算等因素,必須在劇場中身兼多職,而國外表演者經常都是全職的身分,只需要在劇場專注於舞蹈表演就好。除了和國家本身的文化與藝術環境有很大關聯,威遠老師醍醐灌頂的一句話道出另一個思考方向:「我們容易看到自己的全部,卻只能看到別人的切面。」提醒此刻與我們相遇的外國表演者,或許在他們踏上國際舞臺前,也當過全能表演者、經歷過一串試煉。

因此面對所見的文化差異,應該去思索如何在未來十年 讓臺灣和自己變得更好。不僅是鍛鍊自我的表演實力,更包含鼓勵身邊非表演藝術相關領域的朋友們一同參與表演活動,藉此整體提升臺灣的文化力。回看這二十年間,臺灣的劇場生態與行情,因為自身作品內容與硬體設備品質的拉升,加上政府機構支持,已有顯著的進步,未來靠著全民繼續的努力聚沙成塔,終將能不斷提升我們的藝術環境與資源。
 

專業X樂趣的劇場工作—不熟悉,就從語言下手吧!

「了解表演廳的本質,才能做大型製作。」威遠老師利用本次《天鵝湖》的流程圖、技術配置平面圖等文件,分享製作前、中、後期劇場內的任務,包括架設裝置、鋪設地板等大小事,帶領大家彷彿一步步親身走過製作的各個階段。他提到充分了解自身的資源、技術與能力,才能在現實面找到突破的出口,進而實現最高品質的創作。

(講座過程 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講座過程 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在藝術的浪漫表面下,埋藏著複雜與艱難的經費問題,在兩位老師的分享中都可見一斑。例如《天鵝湖》舞團在巡演間,為了壓縮運輸和器材費用,工作團隊會盡可能在演出當地找尋協作團隊和廠商,去降低因匯率或稅務等因素摩擦耗損掉的資源。在本次《天鵝湖》製作中,團隊也大量運用投影取代舊式舞臺呈現的大型道具與布景,藉由科技的扶助,減少了可觀的運輸、材料與人力等成本,由此可洞見未來表演藝術在資源配置上的趨勢。

在技術與工作程序的安排與執行上,我們可見劇場工作的嚴謹與專業。威遠老師也建議身為舞臺表演者的同學們,平時在劇場排練時,可以多多注意身旁著黑衣的技術團隊的工作內容。因為劇場裝置設備的搭建,其實存在許多危險,若能多了解這方面的事情,也能累積保護自己的能力。

而在提及不同國籍的人員們如何和諧的一起工作時,我們也可看見劇場工作的樂趣。從簡單的法文詞彙「Merci」到「Merci Cou Cou」,一句謝謝說法的改變,象徵了彼此關係拉近,作品將陌生的人們聯繫在一起,成為共同努力的夥伴。工作團隊間藉由互相學習彼此的語言,從中建立起跨國界的默契,所以「不熟悉對方的時候,就從語言下手吧!」

(講座過程 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講座過程 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藝術工作者的未來想像—藝術節灌溉臺灣表演藝術新生命

本次經由兩位老師分享《天鵝湖》製作案例,讓我們從中體會與了解,身為藝術工作者須具備的包容心、了解不同團隊間與國際間的芥蒂何在,更要培養解決工作問題的能力。在不斷的經驗累積中,臺藝大表演廳與臺藝大藝文中心雖然本身資源不比國內的三大表演場館(兩廳院、衛武營),但在今年成功執行了《天鵝湖》這類國際級製作,將來隨著科技與資源進步的助長,由此也可見臺灣在地的藝術團隊能量未來可期。

除了國際表演團隊訪臺演出和共同製作過程中帶來的文化衝擊,藝術節更創造許多珍貴的教學資源。提供表演藝術學院的同學演出舞臺、場館實務工作經驗,以及能精進演藝技巧相關的工作坊。此外藝術節團隊也廣泛提拔非表演藝術背景的同學,在藝術節期間擔任實習文字小編與美編,負責為表演節目與延伸活動撰寫文章,一同為臺灣的表演藝術文化注入新生命,培養銜接職場的能力。

(講座過程 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講座過程 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筆者回想為期短短三個月的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舞臺上綻放的樂音與舞姿歷歷在目,感動的掌聲依然流連於耳畔,更有懾入人心的東西方與新舊文化碰撞—自《勾心鬥角—跨界藝象4.0》看見跨域魅力,自《島嶼深深》傾聽臺灣的聲音,自《深深無邊》接觸韓國傳統音樂……。一場場深刻精彩的演出和延伸活動,同時身為觀眾與文字小編的筆者,相信參與藝術節絕對是提升「文化力」很好的媒介,多年來提供臺灣藝術大學團隊與學生許多扎實、高品質的實務學習與接觸機會,灌溉與培植臺灣表演藝術文化與人才。

藝術節平臺,提供學生無縫接軌對未來的想像—讓我們在一次次進入劇場「對鏡」的過程中,探索自己的道路,精進自我的專業,是臺灣藝術大學多年來堅持舉辦的重要信念!

 

上一則 回上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