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落格BLOG

2024.02.05

勾心鬥角—同心協作而非明爭暗鬥

時間|2023年10月14日 星期六 19:30

地點|臺藝表演廳

演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表演藝術學院

編輯|沈佳燕

撰文|李威岭(音樂學系在職碩士班二年級)
 


《勾心鬥角—跨界藝象4.0》為臺灣藝術大學(以下簡稱臺藝大)表演藝術學院之年度盛事。《跨界藝象》演出源自於2020年,為慶祝臺藝大表演藝術學院成立20週年,集結表演藝術學院四系所:戲劇學系、音樂學系、中國音樂學系、舞蹈學系,偕同演出。因四個系所之間的表演形式不同,動態類型的節目通常因考量整體規劃而較多,也是觀眾較感興趣的節目類型。筆者認為,表演藝術學院試圖讓動靜態的表演在演出中取得平衡,在節目分配上稍做調整也許能讓演出更多樣化,讓各系所間透過排練演出的過程激發出創新的火花。
 


 

戲劇與電子聲響的交織,帶來沉浸式的體驗

由戲劇學系結合電子聲響的演出─《鳳梨》,節目中演員們演繹著日常生活中工作、通勤的忙碌模樣,而背景音樂則是搭配類似噪音聲響產生紛擾雜亂的感覺,述說著帶刺的人們身處於生活焦慮的迴圈中,因而將人譬喻成「鳳梨」。筆者認為此節目戲劇及電子音樂搭配得宜,背景音樂十分切合戲劇部分,尤其劇情中人們忙於通勤時的電車關門警示聲特別使觀眾身臨其境。而在所有演員們沉浸在各自角色的情緒中,美中不足的是不確定是音響設備沒控制好,還是操作麥克風者的疏失,使得飾演宣誓人的演員咬字顯得不容易辨識,尤其提到此節目的關鍵「鳳梨」一詞,在觀演的當下無法理解是什麼意思,是觀演後翻閱節目本時才能猜測出宣誓人要講的是「鳳梨」一詞。

(《鳳梨》演出過程,圖片提供/表演藝術學院)

舞蹈VS傳統民謠、舞蹈VS西方古典音樂,多方視聽覺饗宴

《草叢間的拳擊手》是以竹笛和擊樂演奏搭配舞蹈,演奏家以肢體模仿扮演民謠《草蜢弄雞公》中的草蜢,藉由動作產生挑釁雞公的趣味畫面。這樣的演出打破聽眾以往認為音樂演奏僅是靜態演出,也從竹笛演奏家與擊樂演奏家維妙維肖的互動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體驗。在這樣樂手與舞者間密不可分的互動形式下,喚起讓筆者難以忘懷《跨界藝象》第一屆時,由國樂學系擊樂團與音樂學系爵士樂團合作的《Just Play It!》,兩者演出不但有實質交流,甚至有較勁意味,真是過癮!

(由左至右分別為《草叢間的拳擊手》與《Just Play It!》演出過程,圖片提供/表演藝術學院)


同樣是舞蹈搭配音樂的組合,另一個節目由音樂跨管弦樂團結合當代舞,演出《她走了》選自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的芭蕾舞劇《胡桃鉗》音樂。《胡桃鉗》一曲原先為西方古典音樂童話故事,與當代舞表現的中國東方傳統婚慶禮俗融合,音樂與舞蹈兩個領域間的風格產生極具衝突的畫面,正符合當代表演多樣性及創新的概念。筆者發現管弦樂團演奏的第一首《pas de deux》(雙人舞),常見的是一開始的旋律是以大提琴齊奏的版本,在此改選為大提琴獨奏來表現,可能是為了鋪陳張力,也讓此作品有了不同的詮釋方式。
 

音樂×書畫,突破以表演藝術為主的型態

《墨韻》是由鋼琴家賴如琳、小提琴家洪幗襄以及書畫家蘇峯男聯合呈現的一場演出,賴如琳與洪幗襄帶來的是經典懷舊歌曲,蘇峯男則是伴隨著懷舊歌曲在一旁創作水墨畫。筆者觀察到,從整體節目來看,《墨韻》被安排插入在兩個舞蹈類節目中間安排得當,在一場演出中就是要有高潮迭起,在兩個相對視覺滿載的節目中,這個節目的存在就像是讓觀眾沉澱後,再次接受視覺豐富的作品。

最後壓軸節目《涿鹿幻想》,由國樂系和擊樂演奏家何鴻棋攜手演出,節目演出搭配視覺投影畫面呈現,使對於不理解音樂的人能更進一步地透過畫面瞭解音樂。在觀演的當下,筆者的目光總是會被何鴻棋的舞台魅力給吸引,反而鮮少注意到畫面的變化,在何鴻棋變化豐富的音色,與各種聲效模仿到位的技巧展現下,也透過由實際演出經驗交流,為學生們親身示範做為一位擊樂演奏家所應有的風範。

(《涿鹿幻想》演出過程,圖片提供/表演藝術學院)

本場演出已是表演藝術學院實行跨界藝象的第四年。無論是作為觀者的角度亦或是學生的角度都希冀「跨界」的概念不僅只是讓各系所齊聚一堂的演出,也能讓各領域由此活動有更多實質交會與激盪的「開始」。在這麼多表演裡,雖然舞蹈占了多數比重,但個人認為這些節目各也是值得被關注的亮點,所以特別提及討論。也期待未來【跨界藝象5.0】能繼續推出,在更多元化的跨領域組合下,持續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並且令眾人眼睛為之一亮!

 

上一則 回上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