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部落格BLOG

2024.12.31

柴幸男「邁向希望的三部曲」觀演心得:穿越瞬間,走向希望

演出時間|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19:30

地        點|臺藝表演廳

演出團隊|柴幸男導演與臺藝大演員:黃人傑、田慶涵、林子騫、林室樺、俞佩君、施威廷、柳傑文、陳羽柔、彭煒捷、湯宗翰、黃語暄、董以安、顏可欣。

編       輯|沈佳燕

撰       文|江孋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三年級)


「邁向希望的三部曲」是由柴幸男導演將其短篇戲劇作品《連續反覆》、《小路》、《超連結小子》,與臺藝大學生、校友合作,重新進行在地化轉譯與編排而成的戲劇演出。這三部作品以後戲劇劇場的創作形式,透過簡約的舞臺與燈光重新定義空間的可能性,並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帶領觀眾從關照生活片刻,進而找到開啟邁向希望的人生鑰匙。相較於著重圍繞戲劇的六大元素的運用,此劇採用非線性的時間敘事架構與不固定的人物形式、RAP進行架構,使舞臺與燈光也成為敘事的一部分,透過變化、對比和留白,將時間、空間的界線揉捻,邀請觀眾與作品一同穿越每一個平凡的「當下」,探索與尋找生活中那些枝微末節的瞬間,最終引領邁向一個不斷前行、充滿希望的未來。

(演出海報,圖片提供/臺藝大藝文中心)

 

早晨日常,是時空倒轉,亦或是無限迴圈?

作為「邁向希望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連續反覆》,擷取了家庭早晨時光的景象來進行發展。舞臺上僅有五個顏色各異的椅子,一聲清亮的「早安」開啟了敘事,表演者以一人獨角戲呈現,運用細膩且生活化的肢體語言,精準捕捉每位家庭成員的特徵,藉由語氣、姿態、節奏快慢上的變化,從起床、刷牙、吃早餐再到看電視、出門等行動,將家庭的日常片段生動地重現於舞臺之上。結構上,隨著音效的逐步加入,像揭開謎底一般,一步一步地慢慢揭開這場早晨的真實情境,讓觀眾看見與拼湊出每位家庭成員的輪廓與對話的完整畫面。

筆者認為,《連續反覆》通過蒙太奇的手法將結構與節奏進行編排,成功捕捉了日常的微小瞬間,使家庭中的嬉笑與歡樂栩栩如生地躍然於舞臺之上。同時,表演者以輕盈活潑的表現力和俐落的角色切換能力,為作品注入了流暢的韻律性,令整個演出成為一篇動人的樂章。帶給觀眾會心一笑的同時,又在平凡之中挖掘出屬於「家庭」情感的驚奇與共鳴,讓人不禁回想細細品嚐屬於自己的早晨滋味。

(《連續反覆》演出花絮,攝影/哈瓦基影像通訊社)

《連續反覆》演出花絮,攝影/哈瓦基影像通訊社

 

無法停止的前進,是躁動的不安,還是害怕希望的破滅?

《小路》是一齣以四人分飾兩角的形式,呈現小路與小紀的故事。他們在這條漫長且筆直的成長道路上行走,從稚嫩的童年到青春時期,經歷了彼此的交談、爭吵與和解,交織出他們的成長節奏與生命步伐。而燈光劃定的長方形燈區,如同象徵著成長的道路與不斷前進的人生。一人踏入後,另一人緊隨其後,以步伐的固定距離與僅容兩人同時進入的限制,使演出散發出隨機性與趣味性。四位表演者奮力奔跑、拋接的節奏流轉,凸顯演出「當下性」的珍貴。同時,四人分飾小路與小紀的編排,透過每位表演者獨具氣質的演釋風格,賦予角色多樣的可能性,使得小路與小紀在每一時刻都展現出嶄新的面貌,讓人深刻感受到表演中流動的多樣性與即時性的魅力。

而令筆者最深受感動的一幕是當進行到故事的尾聲,全場亮起暖黃光,使氛圍充斥著一股強大的靜謐感,隨著光線與表演的推進,逐漸揭示小路長大後缺席的訊息。這一瞬間在不停前進的人生中,尋找著希望,引導著失落倘若悄然上門時,也要記得曾經擁有佇足片刻的時間依然在人生上支持著我們。

《小路》運用各種元素表現時間穿插交疊的意象,將「成長」的過程融入日常瑣碎的對話中,展現青春成長下的躁動與不安與面對未來的茫然。燈光變化、表演者的奔跑與拋接、角色之間的交流與衝突,都成為時間流逝的象徵。具象了成長路上的變化與挑戰,人與人關係間的歡笑與爭執,終究會成為時間長河中的一個瞬間,我們始終要前進。而被限制的框架安排,也象徵著人生中的束縛與選擇。劇場中「被限制」的各種元素框架,也像是寓意著無論面對何種困境,成長過程中,我們終將會學會以希望作為指引,勇敢地繼續前行。

(《小路》演出花絮,攝影/哈瓦基影像通訊社)(《小路》演出花絮,攝影/哈瓦基影像通訊社)

生命的跳動,隱藏於無限的節奏中

(《超連結小子》演出花絮,攝影/沈佳燕)(《超連結小子》演出花絮,攝影/沈佳燕)

 

《超連結小子》作為「邁向希望的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品,繼續探索非線性敘事手法並拓展時間與空間的維度。特別的是以「知識」作為連結節點,展開一場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從圓周率探討到宇宙的邊界,並打破原本的語言性,演出中挑戰戲劇與饒舌結合,為演出賦予了全新的語言節奏與形式。 

筆者認為《超連結小子》在結構與意義上的創新,首先是大膽使用饒舌的方式,表演者依序接龍不斷地講述科學史上偉人事蹟的年表,這種將枯燥的知識轉化為富有節奏感的聽覺呈現,並藉由節奏的延續與資訊的堆疊,逐漸營造出一種聽覺延異的效果,產生在知識大歷史的更迭之下人的渺小和帶來的壓迫感。然而,當聽覺疲乏來到頂點時,劇情轉變來到談論「光年」的距離。此時,表演者逐一退後並散布於表演廳的各個角落,開啟了一種視覺與聽覺雙重延伸效果。觀眾的視野從狹小的舞臺被擴展至整個劇場,猶如突破知識的界線來到更宏觀的視角。這樣的佈局不僅改變了觀眾的觀看方式,也將其從壓迫感中解放,帶領觀眾彷若置身於廣大的宇宙之間,親身體會到宇宙間的生命力與跳動。

藉由這樣的表現形式,延續前兩部作品的核心—在日常瑣碎的瞬間察覺與保有希望的追尋。使《超連結小子》更進一步將命題擴大到更宏深的領域,將觀眾從日常生活的細微觀察引導至宇宙的浩瀚無垠。感受無邊無際的時間與空間,值得我們探索未知,發現在此之中的希望。

在有限中尋找無限的希望―戲劇與人生的映照

「藝術是於有限的材料之中,寓以無限的精神。」—謝林

戲劇作為儀式性產物的延伸,往往遵守著嚴謹的創作架構,進行藝術的創造與表達。不論處於何種年代,戲劇作為精神創造的產物,都具備了拓展與表達的意涵。而後戲劇劇場的崛起,則打破了這一傳統結構,挑戰並重新定義了藝術的表達方式。後戲劇劇場不再拘泥於固有的形式與規則,而是探索出一種更自由、流動且富有多重層次的敘事方式。與強調故事情節的敘事不同,著重在形式的解構與重塑上,將日常事物限定在「有限」的形式中進行創作,從而引領觀眾深入感受這些有限的設計背後「無限」的精神寓意。

「邁向希望的三部曲」正以自身體現了這一點,用非線性的敘事結構、簡單的舞臺、燈光設計,展示了生命、時間與空間的深刻連結。從《連續反覆》中,椅子每一把椅子代表著不同的角色,「音效」則成為推動敘事的重要一環,具有連結記憶與切換成員視角的作用。到《小路》中長方形的燈光成為人生道路的象徵,並在光影的流動之間打造時間流動的感受。最後《超連結小子》,再度超越了傳統架構,大幕升起後,視覺與聽覺上的延伸感,使當下在轉瞬間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圍籬,帶領觀眾感受宇宙視角的體驗。總結而言,整個節目的表現方式,「以簡馭繁」地揭示了背後象徵的意涵。從家庭的日常片段到人生的成長道路,再到宇宙知識的遼闊視野,無論是形式上還是精神層面,都在探索有限與無限之間的界線,從日常的生活細節中延伸出對生命、時間和空間更深刻的反思,從微觀到宏觀的過渡,使觀眾能夠在看似平凡的事物中,捕捉到無窮的意涵與希望的可能。 

(《超連結小子》演出花絮,攝影/沈佳燕)(《超連結小子》演出花絮,攝影/沈佳燕)
 

柴幸男導演運用強烈的節奏性元素貫穿了「邁向希望的三部曲」。在每一個跳躍的節奏間,誕生出有機的火花,使「永恆」幻化現場「瞬間」,在沉澱與激盪中看見成長與希望。這些節奏在觀眾心中種下了希望的種子,傳遞了在有限中滋長出無限希望的力量。筆者認為生活往往是由無數個「瞬間」組成,當我們將心力投注在「當下」的時刻,懷抱著希望前行,內心的光芒便會不停滋長漫延,最終將聚集成盛大的火花。而作為戲劇學系學生,劇場的魔幻時刻,就是在每個「PLAY」的瞬間,每個人全神貫注地投入在戲劇世界,感受在有限的空間裡無限的情感交錯。無論是哪一個角色,戲劇所散發的力量不僅存在於舞臺上,更在於聚集在劇場的大家如何在每個瞬間找到情感的共鳴,在「有限」的日常生活之中,找尋屬於自己的「無限」希望之路。

 

上一則 回上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