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部落格BLOG

2024.12.31

日本當代表演藝術-設計職人講座側記

講座場次 |  場次1 設計職人講座一燈光篇|北 澤 真(Kitazawa Makoto)時間 12/02(一)中午12:30
  場次2 設計職人講座一舞臺篇|青木拓也(Aoki Takuya)時間 12/02(一)下午13:00
  場次3 設計職人講座一導演篇|柴幸男(Shiba Yukio)時間 12/02(一)下午16:30
編       輯  |  沈佳燕
撰       文  |  林艾潔(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一年級 )
 
 

2024年12月2日(星期一),臺灣藝術大學於教研大樓10樓國際會議廳,由臺藝大肢體中心主辦,藝文中心協辦隆重舉行「日本當代表演藝術-設計職人講座」。本次講座特別邀請了三位來自日本的重量級講師,他們是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中備受矚目的作品「邁向希望的三部曲」的創作團隊分別有:燈光設計—北澤真(Kitazawa Makoto)、舞臺設計—青木拓也(Aoki Takuya)以及劇作家/導演—柴幸男(Shiba Yukio)。三位資深劇場工作者分別於三場專題講座中,分享他們在各自的工作經驗,為前來聽講的學生與老師們帶來了豐富的創意啟發與對未來的方向的思考。

北澤真與青木拓也的設計經驗談—燈光與空間的環保永續可能

燈光設計師北澤真與舞臺設計師青木拓也,分別從各自的專業領域探討了如何將環保永續的理念融入劇場設計。

在當前劇場設計的現況中,隨著環保與永續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劇場中傳統的燈光設備和舞臺材料除了成本高昂之外,也產生了大量不可逆的廢棄物,並對環境造成負擔,使劇場行業不僅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外,也同時面對環保議題。北澤真與青木拓也在工作的實務操作及授業教學中,觸發如何以較低成本的方式達到同樣效果的思考,能從節能、減少浪費、材料再利用、減少支出等方面,鼓勵學生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探討,激發出學生們對於永續設計的關注與實踐,並將這些理念成為未來劇場設計的新常態。

北澤真在講座中,先是回顧了自己多年從求學到現在的燈光設計歷程,再談到了近年來燈光設計與環保之間的議題。他指出了隨著科技進步及永續議題的興起,傳統使用在劇場裡的燈具:PAR燈,耗電量大且產生大量垃圾,尤其是燈泡中的鎢絲與玻璃材質,對地球環境其實並不友好,未來燈光設計的趨勢也開始將PAR燈具逐漸汰換,改由LED燈來替代,回應解決當前所說到的能源消耗與環保問題。北澤真表示,他認為在燈光設計中最重要的除了燈光設計要有自己理念外,一個他認為很重要的關鍵字就是「角度」,燈光設計這個職業就是要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通過精確的選擇與搭配,達到最好的效果,若是只是一昧單純的“服從”導演的需求,往往會錯失很多可能性的產生,所以溝通也是在設計上很重要的一個課題之一,最好的呈現大概便是與導演共同創造最佳的視覺效果了吧!

青木拓也則是分享了他20多年來在從業的經歷,並提到了在面對永續議題時,從事舞臺設計這個職位應該如何去取捨與選擇的問題。青木笑到,在這20年來他一共參與過了500多個設計,其中也包含了此次來臺的柴導演的作品,而為什麼那麼多,那是因為在日本如果是比較小的劇團錢很少,如果你沒做到這麼多案子的話可能會活不下去,希望臺灣沒那麼悲慘。同樣在大學任教的他表示,現在的學生其實在在學的時候就開始在討論,我們要怎麼樣減少做劇場時不必要的消耗。延續到北澤真提到同樣「成本與環保平衡」的話題。他分享道,英國在疫情期間成立了一個叫做「Green Book」 的東西,內容為劇場應該要怎麼永續的一個指南,如果能夠達到內容的標準且被選入的團體,就能被稱為「綠色團體」,並分享了自己學生們的嘗試,計劃成為日本首個符合綠色團隊「Green Company」標準的劇團企圖。他也認為舞臺設計產生的垃圾與消耗是永續發展中的重大挑戰,尤其是在使用木材與其他材料時,價格與資源的消耗常常無法避免。因此隨著永續議題的興起,許多劇場工作者開始關注如何有效回收與再利用材料,減少舞臺設計對環境的負擔。

北澤真與青木拓也的分享,不僅展示了他們深厚的經歷與專業知識的應用,也強調了如何將「環保與永續」融入劇場設計的創作過程。這不僅是對當前劇場行業的挑戰與機會的反思,也是給未來想往劇場及燈光設計的同學們的啟示,提供了當代環保永續與劇場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方法。
 

柴幸男—劇場獨有感受:似有若無,似無若有的「夢」逐步實踐

(柴導演與現場參與者互動過程,攝影/沈佳燕)(柴導演與現場參與者互動過程,攝影/沈佳燕)

 

柴幸男導演(以下簡稱柴導演)在這次的講座中深入分享了劇場中,那些若有似無,若無似有的想法,彷彿夢境般難以具象化的抽象概念,他如何一步步實踐,並且帶領在場的觀眾和學生,一起以遊戲的方式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身為劇作家時創作上的「小撇步」。他認為只有「劇場」這個媒介,可以做到把所有的人、包含觀眾都聚在同一個空間,然後在這個空間裡面,把這些想法實現到大家的眼前。

柴導演以一個簡單卻能激發創造力的「遊戲」開始他的演講。在這個創意發想的遊戲中,參與者必須在一分鐘的時間內,想出一個獨特且不與他人重複的答案,挑戰每個人能否突破固有思維,挖掘出那些最能引發大家共鳴卻又不同的想法,並將其轉化為「創作的材料」。對導演而言,這樣的遊戲方式也是他每次寫劇本時的「起點」,因為他認為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作品,不應該是那些大家都能輕易想到的想法,而是那些鮮為人知、但卻能觸動內心深處的「概念」。所以柴導演的作品大部分都不是那種很有劇情高潮起伏、充滿戲劇性的作品,而是根據自己的特質,在日常生活中的風景裡面提供一個不同的「觀點」。

柴導演在講座中以《我們的星球》做為案例,分享他在探討地球滅亡的作品,藉由探索地球滅亡的情景,將一個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概念具象化。雖然地球的滅亡是科學預測的未來式,但在劇場中,觀眾能夠感同身受,彷彿親身經歷這一場巨變,這種劇場獨有的情感體驗,是電影等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柴幸男提到,劇場的獨特之處,正是在於它能夠讓觀眾在一場「夢」當中,感知到那些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無法觸及且抽象的情感。柴導演舉了許多例子:像是生命這件事,我們都活著,所以我們相信是有生命這件事;死亡也是一樣的概念;我們最常講的「愛」也是這樣,你要把這些東西擺在眼前,是辦不到、不可能的;歷史也是,我們相信有歷史,卻沒有辦法把歷史擺在眼前;未來也是。

這樣的創作方式不僅體現了柴幸男對戲劇的理解,也展示了「劇場」這一媒介的獨特魅力。這種「似有若無,似無若有」的「想法」,是戲劇最有魅力的地方,讓觀眾能透過在同一空間、在舞臺上所有的「虛構」中,感受到真實的情感。柴幸男的創作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探索人類內心深處那些難以言喻的情感,通過劇場讓我們看見了那個在現實中無法觸及的「夢」,並且帶領觀眾一起進入那個「似有若無,似無若有」的感官世界。我們也可以在這次2024年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柴幸男導演與臺藝大優秀演員們共創所帶來的「邁向希望的三部曲」,看到柴導演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

上一則 回上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