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部落格BLOG
柴幸男「邁向希望的三部曲」— 演員幕後實紀篇
採訪時間 | 2024 年 12 月 18 日 (星期三)
採訪地點 | 臺灣藝術大學 藝文中心會議室及線上會議室
受 訪 者 | 董以安、柳傑文、林室樺、黃語暄、林子騫
編 輯 | 沈佳燕
撰 文 | 林艾潔(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一年級 )
在2024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邁向希望的三部曲」的上篇中,我們分享了導演與演員們之間,在排練場上的創作過程與互動。下篇中,我們將進一步探索演員們參與這次活動後的心路歷程,藉由學生演員董以安、柳傑文、林室樺、黃語暄、林子騫的分享視角,了解臺藝大學生是如何透過國際共製—「邁向希望的三部曲」的節目,藉參與過程帶給他們獲得表演技巧、提升個人成長的機會,以及了解學生們是如何看待國際合作的發生。
邁向希望的過程:我們都期許自己能長成期待的樣子
(節目甄選過程,攝影/沈佳燕)
「邁向希望的三部曲」作為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首次舉辦的臺日國際共製節目,通過邀請知名導演柴幸男(以下簡稱柴導演)於校內進行公開選角、排練、對外公開試演與交流,直至最後的演出成果後,進行演後座談,與觀眾聽取最直接的現場回饋與發言。我們也很好奇,學生演員們在經歷了這一連串的製作過程後,他們的心境是否有發生變化呢?
飾演《超連結小子》段落的董以安分享道,其實作為演員這條道路上的堅持其實和其他類型的表演者都一樣,都是需要很多的經驗來堆砌的,若是在學生時期沒有提早進入業界磨練的機會,在學期間的經歷多可能就會只是在與班上同學間的排練互動,能參考到的工作方式多半只會是來自於各種班際展演試錯中的結果。每個製作的成形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當他知道整個製作團隊是來自臺、日的陣容時,他顯得格外珍惜,彷彿能有一個示範能在面前讓你參考、推進著自己更靠近理想。
在採訪過程中,我們也不斷地能聽到「我真的覺得很幸福!」一直出現在演員的口中,而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說呢?是什麼樣的過程讓他們有這樣的感受?參演《小路》的黃語暄分享道,回憶起一次獨白試戲時,場景設計需要模擬等紅綠燈過馬路時,另外有參與的三位演員很自動自發的將自己變成駕駛人,共創的過程,他們三位大男孩假裝在開車的樣子,這讓在現場的導演實在是忍不住笑出聲來,而排練助理再次確認是否要用這種方式呈現時,柴導演則是回覆:「我也不知道,但這樣看起來蠻可愛的!」。這種包容的態度,不僅讓演員們感受到共同創作的「自由」,也讓他們體會到共創的「無限可能」。
而演員的演技也是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最容易碰壁、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摸索的事情,那些課程教過的事,夠用嗎?飾演《超連結小子》老師一角的林子騫分享道,她與不同導演工作的過程中,覺得將專注力放在一些指導形容的指示對自己的提升很有幫助,能藉此來融會貫通學校所帶給她的表演技巧,更能夠擴大應用。她舉例分享,在排練過程中,柴導演經常運用一些能量程度或是調度記憶畫面感的比喻,來幫助演員們理解角色的情感表達,例如要求演員們要在詮釋《超連結小子》最後結尾從圓心聚集往後擴散邊喊臺詞的部分,演員們的聲音要像「千層蛋糕」一樣層層疊加,或像「大白布」一樣覆蓋觀眾席,這些簡單卻又一語道破重點的引導、轉化,讓演員能夠從不同層面實踐出導演所希望堆疊到的情感能量,也在控制表演的掌握度上有了技能點滿的收穫。不僅如此,柴導演也經常以建議的語氣提出意見,例如:「如果你能更開心的話,那就更好了!」,這樣非直接否定式的指導方式,讓演員們感到「好幸福」,且得到了一種被尊重、認真看待的感受。從自我專注,認真看待把握機會,再到導演指導的精準建議使演員能更有方向進行調整,直至整體製作的合作氛圍彷彿與這部「邁向希望的三部曲」題名般,實質的引領著大家朝向更好的方向前進。
(演出前夕的加油打氣,攝影/哈瓦基影像通訊社)
蛻變:從學生到職場的那一「大」步
(《小路》排練過程,攝影/沈佳燕)
此次的「邁向希望的三部曲」,演員陣容除了在籍學生演員,也包含了幾位正要面臨畢業的學生演員,與已經身處業界走跳多年的校友—黃人傑。可見這個製作的安排不僅只是參演,演員們也需要在這次的活動中,透過與專業團隊合作、與不同年紀與身分階段的演員們一同的合作,在不斷的破壞與重建中,煉成更強大的自己。
其中參演《小路》的黃語暄分享道,在工作《小路》排練、共創的過程中,校友—黃人傑學長在裡面產生了不少的化學作用。舉例:排練期間,正如觀眾們在行銷限時動態上面看到的花絮,一張聚集在一起看似臺灣人在訂飲料的梗圖,實際上則是他們時常在討論演出的真實過程。人傑學長的加入以他在業界中的豐富經驗,引導他們快速理解劇本並準確詮釋角色的思考思維與方法。無形中形成了相互學習、成長的作用,讓每一位演員都能夠挑戰自我,並在詮釋的深度上突破原本的表演習慣,使他們深刻的體會到了「蛻殼」的過程。
不僅如此,學長也時常勉勵他們,儘管知道學弟、妹們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困難,但堅信這樣的過程是成為更好演員的必經之路,他們會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漸從表演經歷中累積智慧,並且在團隊的合作中磨練出自己的演技,這也是他們在劇場中不斷成長的關鍵所在。
人生重選一次,依然選擇—留在劇場
(進劇場後的檢討過程,攝影/沈佳燕)
參演《超連結小子》的董以安和柳傑文捨不得地說道,他們倆位已經不是第一次參與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的相關演出,即將畢業的他們觀察過往到現在,他們認為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一直是一個勇於挑戰新模式,因為善於結合各類藝術家合作,使他們時常關注著藝術節的節目方向。
「我喜歡這裡的所有,一切在表演當下的感受,讓我知道我適合待在劇場。」董以安坦言,自己並不想離開這樣的劇場環境,因為每次演出都讓他更確信與熱愛表演本身。而作為演員陣容中年紀最小的老么林室樺也一邊分享著自己作為在團體中最小的參與者,即便一開始不太能夠理解助教及老師們在公開說明會上提到的與外國藝術家工作的注意事項,希望他們能專心、心無旁鶩的經驗這場演出。直到啟動宣傳,一系列快速緊密的執行過程,他才突然意識到這一切是真實正在發生的。另一邊柳傑文也補充道,他沒想到從他上一次參與推廣性節目「畢業大作戰」音樂劇演出後,他能再次在畢業之際參演「邁向希望的三部曲」,並且發揮自己的RAP才能在自己珍愛的戲劇道路上。倘若時間倒轉需要重新選擇,他還是會再次選擇投入藝術節的演出中。
(節目演出過程,攝影/哈瓦基影像通訊社)
透過這次與柴幸男導演共同合作的臺日共製節目「邁向希望的三部曲」,學生演員們不僅在表演技術上成長,更在心態上完成了一次蛻變。他們深刻感受到,善用學校資源能獲得的正向幫助,選擇之間唯有勇於挑戰自我、卸下保護殼,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的多元需求。正如董以安所說:「參與此次的藝術節節目不僅是一次磨練,更是為未來鋪路的重要體驗。」希望這次的分享,能讓更多人理解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辦理共製節目的意義,並啟發那些尋求舞臺夢想的人,在理想與現實的交會處,找到自己堅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