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落格BLOG

2020.12.31

《國樂萬花筒》人物專訪:窺見古典美,凝聽現代樂I

時 間|2020年10月06日(二)
受訪者|陳俊憲(國樂團指揮)
編    輯|沈佳燕
撰    文|魏潔柔(圖文傳播系四年級)


疫情緣故,此次國樂團演奏會無法與韓國姊妹校同台競技、交流演出,雖沒有了異國文化與藝術擦出的火花,卻能夠聽見臺灣本土音樂中融合多種民族的文化元素,多樣性與獨特性帶來新的音樂饗宴,為傳統音樂文化增添些許迷人色彩,在每段動人的演奏曲目編排上,更是將國樂的精髓深入淺出完美呈現,即使沒接觸過國樂,也能從這個萬花筒中,窺得七分美感、三分明瞭。
 

 萬花筒之美 眾人皆可賞

當聽眾走入廳堂看國樂團演出時,國樂這塊領域就向外推展了一步,「我們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和地方結合,二是和教育結合」,所謂的大學城不光只有老師和學生,還有圍繞在校園旁的居民,透過今年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指揮陳俊憲老師希望能讓更多不熟悉國樂的民眾來聆聽和觀賞國樂團的表演,因此他們也對演出曲目做了些許調整,讓國樂團內每個組別1都有演奏機會,以各組經典作品為觀眾拉起相識的序幕,讓觀眾對各種樂器的陌生心情,添些溫熱漸熟的感受。

此次演出的曲目之一《冬》,作曲者不以冰冷的角度訴說冬天情景,而是以「玩雪」作為主題來描繪各種雪地玩耍之樂趣,使聆聽者能有別於以往對冬日「酷寒」的既定印象,結合國樂聲響跟生活文化,將情境帶進音樂裡,加深共鳴;除了各組演奏之外,大合奏展現層次般的介紹,逐漸引領著觀眾進入國樂的繽紛世界,讓進來看演出的附近居民和學生們都能稍加理解。「文化的認知與愛好不可能在一場音樂會裡完全地開花結果」,陳俊憲老師不急著讓所有人馬上愛上國樂,但珍惜任一個機會,讓大家能更近距離的認識國樂,以萬花筒的概念根植美好印象。


 從「和」諧,玩到「獨」特

創作,即創出一條前所未見之作。過去兩三百年歷史中,西方交響樂從文藝復興時期複音音樂2的盛行,到巴洛克時期3樂曲形式和架構持續發展,西方作曲家不斷地追求著和諧的「和」概念,運用不同聲響創造出和弦,從八度、五度、三度到十三度,延伸出許多不同的撞擊,然而延伸到最後,似乎觸碰到了盡頭,作曲家在「和」這個架構下將變化難以出新的現象;在二十世紀後,古典音樂開始朝著特殊聲響這塊較少探索的領域著手,「將來古典音樂的世界,定會探索各個民族器樂」,各個民族樂器的泛音結構和音色突顯出與西方古典樂器較為不同的面貌,如印度西塔琴(Sitar)、印尼甘美朗(Gamelan),本身不相似於西方古典音樂概念,但因其音色特別,於是古典樂將原先非主流的音色融入其中,在未來五十至一百年可能將會主導著作曲家對聲響的概念。浪漫時期後的奧地利交響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是二十世紀早期現代主義音樂的啟蒙者,認為傳統調性音樂的輝煌時代變化將盡,並將其交響樂曲融合東方元素,東、西方音樂元素的相互引用更跨出一大步。

陳俊憲老師並認為未來五十年至一百年,會是民族樂器的極致發展時期。「民族樂器能合奏也能獨奏,創造更多色彩的可能性」,如同團體中最佳合作者,除了具備個人特色,能夠獨挑大樑之外,也能在團體中與他人合作無間;國樂樂器亦是。特殊的音色和聲響概念自可脫穎而出,並同樣能和樂團各樂器緊密結合,演奏出各式各樣的曲目,以各種特殊音色勾勒出種種聲響,賦予不同感受,隨著旋律和音符進入樂譜中遨遊,看見傳統樂器之美。


 指揮家的使命 獨特魅力

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國樂萬花筒】彩排片段。指揮. 陳俊憲老師  攝影  游翔皓

陳俊憲老師在職業樂團待了長達二十五年的時間,多次率領各國樂團至世界各地交流與演出,「指揮的工作就像導演,引導演員入戲及表演,完美演繹劇本」,身為指揮要將樂團建構成聲響圖像。首先指揮必須對所有樂器有足夠的理解,並在音樂各面向上有敏銳之判斷能力。培養三項重要指標:一是理解並記得各項樂器的音色,第二是思考不同樂器組合在一起的聲音,第三是清楚判斷樂隊聲音發出與自我思考意象一致否。其中最後一點說明了不同的指揮家演繹相同樂曲時,應會產生不同的聲響,關鍵在於聲音,如何調整樂隊整體。好比說,音量平衡的多寡、演奏法與音色之要求,魔鬼藏在細節裡,都是指揮者所要具備之重要能力。

成為好的指揮家並須具備兩項能力,第一點是領導統御團隊的EQ能力,樂團是一個小型社會的縮影,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互動要拿捏,要適時嚴厲要求、適時放鬆,就像在曲目變化上,適時適當之調整。在樂團演練中需要以最合適的態度進行溝通以達到最大的目的;第二點則是指揮者工作類似舞蹈家一般,運用身體各種肌肉與表情傳遞訊息,「不同的動作指引,演奏的聲音將是不一樣的」。指揮透過肢體語言敘述以代替口語溝通,雙方有一種奇妙的默契,團員能經由指揮所有的動作,演奏展現所有的聲音。,隨著指揮的音樂劇本變換著樂音的變化,每一次演出能帶給觀眾既熟悉又新奇的視聽享受。

這次精心挑選國樂經典之作,以各種編制加以結合,演奏出極具文化風格的樂曲,即便是耳熟能詳的曲目,也能在指揮的引領下,點綴出繽紛色彩,不管對國樂的認識或深抑淺,國樂的古典之美,需觀眾以心傾聽,這場知性之旅將觸及心中最柔軟的一塊,感受那微妙的悸動。
 
1東方的國樂團對應西方管弦樂團,最大特色在於加入大量中式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
國樂樂器四大類 :1.吹管樂器,如笛、笙、嗩吶。2.彈撥樂器,如柳琴、琵琶、揚琴、阮咸、古箏。3.拉弦樂器,如高胡、二胡、中胡。4.打擊樂器,如鼓、鑼、鈸。
2複音音樂始於西元九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進入全盛狀態,故文藝復興時期又稱作「複音音樂時代」。過去的單音音樂是指樂曲僅有單一的旋律或曲調,不含任何伴奏的音樂,較為單調,複音的誕生讓音樂的呈現更加多元。
3巴洛克時期是西洋音樂史上最精彩也是最混亂的時期,因複音音樂的創作手法在文藝復興時期已達顛峰,藝術家為求新求變,音樂樂曲的形式同時朝不同方向演變,產生許多新的曲式,歌劇即誕生於這個時期,以此作為跟文藝復興時期的分界,而這個時期也出現新舊風格的音樂並存的現象。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