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落格BLOG

2020.10.01

《搖擺.D》人物專訪-田孝慈:身體先於語言

時 間|2020年09月20日(日)11:00-12:00
受訪者|田孝慈(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共同創作《群眾》得主)
編 輯|沈佳燕
撰 文|莊馥嘉(電影系四年級)

不同於楊桂娟老師在舞作《既事、既視、既逝》中擔任一個亦師亦友的角色,引導舞者們省思自身與敞開內心,同時陪伴他們面對自身的難題,身為畢業於臺藝大舞蹈系的校友田孝慈老師,在處理編舞及與學生舞者共事的模式上,發展出一套截然不同的觀點。
 


 誠實,是否為創作的必要元素?

對於藝術家而言,「創作」不僅是以五官感知的方式,更是將個人潛意識、或是人類集體潛意識內的思想提煉出來的過程,以一種真誠的心態,走進觀眾或其他創作者的內心,觸動他們靈魂的深處。也因此,「誠實」時常是創作過程中被要求的一個要素,尤其是這個作品取材自創作者的生命經驗時——「誠實」一詞意味著,為了讓一同工作的夥伴能夠更貼近主創者所賦予他們的工作或角色,彼此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是不可避免的。於是,向夥伴們述說自己私密的生命經驗,成為建立信任關係的方式之一。

基於「誠實」在創作過中的必要性,筆者問起田老師,編舞者與舞者是否也需要透過「誠實」來建立信任呢?“我會讓我的舞者把想法或是私人的事情寫下來,讓他們藉由這個機會與自己對話。但是,我不會去閱讀那些文字。”就編舞者的角度而言,田老師說道自己雖然會讓舞者選擇性地分享私密的事情,但是自己並不會為了完成眼前的作品,而挑戰舞者的底線或觸犯其敏感神經,強迫彼此在短時間內建立互信的基礎。她認為,「他們所寫下的這些感受及經歷,是相當私密的,若他們尚未準備好和我分享這些事情,我是能夠理解的。若是為了演出而強迫分享這些私密的事情,並不會促成一段良好的信任關係。

對田老師而言,舞者與編舞者如何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可以對應到人際關係的普遍準則上:信任是在兩人長時間的工作及摸索之下,逐漸累積起來的。


 身體是人類心靈的媒介

提到過去將「夢境」元素納入作品《微舞作》的經驗,田老師說道,夢境的概念之所以吸引自己,是因為其無法預料的特質。如同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於《精神分析引論》(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中以「失誤動作」(parapraxis) 一詞,解釋日常生活中如筆誤、口誤等無意識的失誤行為,田孝慈同樣認為這些行為、日常生活裡突然閃現於腦海中的畫面,與夢境的本質是相似的——它們或許看似無法解釋或毫無意義,但其實已於無形中傳達了某些潛意識裡的訊息和念頭。

“這些隨機的東西其實是相當誠實的。很多時候,我們的理性尚未意識到某些念頭,可是我們的身體、平常的慣性行為卻已經顯示了。”
田老師接著補充道,身體除了傳達了被意識所壓抑的念頭,它也是生命經驗的傳達媒介及個人情感的載體。「不論是戲劇、舞蹈或是行為藝術,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的生命經驗而在肢體動作的選擇上有所不同。同樣的角色,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詮釋方式。」
 
採訪田孝慈老師過程/圖片提供 藝文中心
 
 藝術是當下的,也是與人相關的

作為一個創作者,我們要如何獲取靈感呢?田老師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她指出,每一個人可以多花一點心思關注「當下」。對田老師而言,舞蹈創作無非呈現了人當下的狀態:它關乎了自己與周遭人們的關係,以及每個人對於創作的回應。同樣地,對於觀眾來說,當下的感受也應該是置於首位的。

如同田老師所說,「藝術的意義在於所有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觀看創作者所展示的符號,並於其中投擲、擴展自己的想像。」以觀者的角度而言,完全理解表演者所傳達的訊息其實是非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觀者在觀賞的過程中產生了什麼樣的感悟與體會。田老師將人際相處時應有的尊重與理解,置於自身與舞者、創作者與觀者之間的關係上進行反思,無疑是實踐並展示了「藝術與人息息相關」的真理。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