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落格BLOG

2020.12.31

《國樂萬花筒》人物專訪:窺見古典美 凝聽現代樂II

時 間|2020年10月06日(二)
受訪者|陳俊憲(國樂團指揮)
編   輯|沈佳燕
撰  文|魏潔柔(圖文傳播系四年級)

現代國樂團有著濃烈的東方文化特色,在觀賞國樂萬花筒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音樂家對這塊土地濃厚的情感。許多亞洲國家也開始思考如何將中國音樂樂器的展現方式,融入具有當地特色的音樂風格,使得各地國樂組成元素更加豐富,也添加不少文化色彩。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樂團【國樂萬花筒】:演出片段。攝影 游翔皓
 音樂相互交流 在文化衝突下的盛放

不同地區的民族器樂皆有當地所屬的名稱與特色,新加坡稱之為「華樂團」,香港稱作「中樂團」,演奏的樂器雖然相同,但由於生活環境與文化背景的不同,該土地衍生出的聲響特色也造就了民族器樂的多樣化。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承襲許多南洋地區的文化,演奏的是南洋文化的音樂,即使使用同樣的樂器,卻能夠創造出屬於新加坡特有的聲音與音樂內容。「好的樂團都應有自己的保留曲目」,指揮陳俊憲老師說各樂團擅專的曲目不同,演奏時傳遞的情感和聲響當然也會各有特色。像是在歐洲管弦樂團裡,德國樂團的音樂相對剛直精準,法國則相對浪漫柔美,風格迥異之下,也分別有愛好與欣賞者。而臺灣豐富多元的文化背景,也造就了屬於臺灣的獨特風格 。
「國家的整體營造成國家的獨特文化」,組成的份子不同,山水不同,生活不同,每片土地的現象當然都不同。自己的土地、國家建構屬於自己的文化,「建構一個『我就是我,你就是你』的文化」,將土地國家的現象轉化為文化的意象,在音樂上開創一條自己的道路。

“是正面亦是負面;地球村看似好事,但也是壞事”

陳老師認為地球村的形成,在科技發展上是好事,但交流過於頻繁,對文化不見得是好事,在藝術文化交流結合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種「我不是我,你不是你」你我不分的模糊現象,文化創作會出現,既你又我、不你不我的作品。文化定型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臺灣是個包容力極大的多元社會,能夠快速學習與接受並吸收其它文化的元素,然而我們更須思考在這速食文化現象下,該如何以本土文化吸收消化其它養分後,創造更強大的自我體系。文化不能少了根,「食用這土地孕育的水跟米,我們更要為這土地深耕」,從陳老師堅定的眼神中不難看出他對臺灣音樂文化的敬仰,也期望同在音樂圈的人也能為臺灣這塊土地努力,保留屬於臺灣土地的文化。「不同地區的華人就該有不同地區華人的音樂文化」,即便同是現代國樂、同為華人,生長在不同土地國家,應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音樂元素,音樂展現也各有所特色,彼此互相學習卻也互為獨立。


 追求獨特 文化不滅

當西風東漸,我們看見截然不同的音樂型態與表現手法,開始學習和鑽研西方的藝術文化,吸收新知,多少人卻也逐漸在心中埋下了些許崇洋媚外的種子。「我可以學,但學到最後一定要演化成自己的東西」,不管是臺灣或是亞洲國家熱衷學習或模仿西方藝術文化的同時,陳老師看到的是本土文化所面臨的衝擊,一昧效仿,終究只是個文化上的次級品、A貨,文化終將失去,走入衰敗。 陳老師曾率團至俄羅斯參加國際藝術節時,當地的音樂家即請教,臺灣的民族器樂與中國大陸有甚麼不同,國樂團型式與交響樂團有何相異。陳老師強調在多方學習的時候,追求與學習不該只是極致的仿造,而是達到絕無僅有,走出自己的路。「藝術文化最重要的是獨特性和不可取代性」,所謂的獨特性、不可取代性是各自不同的聲音現象,各自專擅,「不可取代性同時具備了獨特的現象」,走出各文化體系的音樂現象,各自發揮展現。國樂蘊含的獨特性、不可取代性與未來發展性是文化重要的工作,也是國樂人要達到的長遠目標。

此次演奏的曲目中,有著描繪著季節輪替冬去春來的萬物復始,還有充滿想像空間的透視意象,以新穎的訴說角度奏出本土文化的精神與理念,也有嗩吶協奏曲融合歌仔戲與朗朗上口的歌謠曲目,搭配臺灣早期盛行的音樂元素,使各年齡層的群眾更能產生共鳴,如同萬花筒一般,在各種元素的碰撞下,譜出屬於臺灣的樂章。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