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落格BLOG

2022.01.27

王甯《運動提案》觀演心得:在一場「運動」中,共創「運動」。

時       間|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17:00
演  出|浮洲舞場
編舞暨表演|王甯
地  點|臺藝大文創園區實驗劇場
指       導|陳慧珊(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 表演藝術評論總監)
編       輯|沈佳燕
撰     文|陳劭瑜(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班 二年級)


 

       2021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運動提案》,由編舞家王甯策劃主演,結合聲音、燈光、空間與影像設計共同創作,拆解身體、時間與空間構成元素,探索其中的連動關係,各領域的藝術家與觀眾共同討論,「提案」各種創作的方向與可能性,共同發展出以六分鐘為一個循環,共計一小時的即興創作展演。


 “從空間中尋找「動」的邏輯,再逐一拆解、拼湊、再創 ”
 

(演出過程 圖片提供 藝文中心)
 

       本場演出打破了傳統的製作型態,將主演者與燈光、空間、聲響、影像設計相互討論與發想的過程搬演到臺前,同時亦開放觀眾提問與參與,打破舞臺與觀眾席的限制,進劇場時就能發現這樣的空間裡,沒有局限的舞臺規劃,觀眾席地而坐、自由走動,在這樣不可控的元素中,創作團隊必須具備專業的即興與應變能力,並在短時間中嘗試與建構出一場展演。

(演出結束後開放觀眾演後回朔 圖片提供 浮洲舞場)
 


       「運動」,廣義來說是形式、質量上的改變;狹義則是指物體間與空間位置的改變,或是空間位置改變的過程,亦可指「移動」。[1]而本場展演正是不斷地重新排列組合所有元素,依循當下的身體邏輯與規則,探索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進行「運動」。演者試圖從空間裡找到一個「動」的邏輯、規則或原則,由於當日開演前的自我觀察,發覺空間中的所有物件都在一個點上,所以本場展演將「點」這個關鍵字作為「動」的邏輯,放進身體裡並試著用它去回應這個點。在這樣的規則中,點的速度感、節奏感、重量與大小等物理條件,伴隨燈光、聲音、影像與空間之元素互相碰撞,專注於彼此當下的運動關係,相互牽引,而形成以六分鐘為循環的即興演出。特別的是,影像設計並未在演出中呈現,而是演後上傳至雲端,開放觀眾演後回溯。


 新興跨界、跨領域展演的實驗性高,但是否具完整性與流傳性呢? ”

       筆者思索,這樣的展演型態可說是臺灣當今新興且具突破性、實驗性的展演形式,但整場演出分為十段,每一段皆在倒數器響鈴時即結束演出,而在舞蹈段落之間,主演者為了與創者及觀眾共創下一段演出,提出討論與問答,同時亦打斷了觀演體驗,好似溝通的內容與行為也成為展演中的一部分,這樣的觀賞體驗是否流暢且得以構成一場完整性足夠的演出,是創演者未來在製作展演時值得思考的。

       如此實驗性強的跨界藝術展演,沒有正式的舞臺、觀眾席抑或完整的文本,觀眾以旁觀者或創造者的角度,形成新型態藝術觀演行為。筆者認為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觀者必須具有基本的藝術底蘊才能身歷其境與感受,若要認真看待作品本身的質量與完整度,似乎較難在觀演當下直接地與主演者連結。期盼未來王甯與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能持續共創更多新型態的藝術跨界展演。


(《運動提案》演出紀錄 圖片提供 藝文中心)

 


 

[1] 方永泉。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教育大辭書〉。https://reurl.cc/Y96yZ0。

 

回上頁